8 月 28 日凌晨 3 点 21 分,93 岁的黎宣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。消息由女儿向媒体确认后,影迷才惊觉,这位常把“小角色演成大人物”的老戏骨,已悄悄合上了她的人生剧本。巧合的是,就在她走后的第二天,侄女黎姿还在社交平台晒出与爱犬的温馨合影,显然尚未接到噩耗。两条时间线交错,令人唏嘘,也让人重新想起黎宣身后那个被写进中国电影史的家谱。
片场长大的“小姑娘”
1932 年 10 月,黎宣出生在黎家大宅。父亲黎民伟被称为“香港电影之父”,母亲林楚楚是香港第一代女演员。尚在襁褓时,她就被放在摄影机旁的摇篮里,听胶片转动声入睡。片场是她童年的游乐场,灯光、轨道、喊“卡”的口令,构成了她最早的摇篮曲。
十几岁起,黎宣开始跑龙套:丫鬟、学生、报童,甚至一场戏里要换四五套衣服。她后来回忆:“那时不懂演技,只知道镜头一开,就不能眨眼睛。”镜头感就这样被写进肌肉记忆。
1932 年 10 月,黎宣出生在黎家大宅。父亲黎民伟被称为“香港电影之父”,母亲林楚楚是香港第一代女演员。尚在襁褓时,她就被放在摄影机旁的摇篮里,听胶片转动声入睡。片场是她童年的游乐场,灯光、轨道、喊“卡”的口令,构成了她最早的摇篮曲。
十几岁起,黎宣开始跑龙套:丫鬟、学生、报童,甚至一场戏里要换四五套衣服。她后来回忆:“那时不懂演技,只知道镜头一开,就不能眨眼睛。”镜头感就这样被写进肌肉记忆。
甘草角色里的黄金火候
黎宣真正让观众记住的,是 1980 年代后的甘草角色——《亲情》里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,《大时代》里默默擦泪的祖母,《陀枪师姐》里碎碎念的婆婆。戏份不多,却总能把人物立住。
她有一套“三分钟法则”:出场前用三分钟走完角色的一生——童年怎样、吃过什么苦、此刻为何说这句话。“只要我比角色多活三分钟,观众就能相信她真的存在。”这套方法后来被 TVB 训练班写进教材,成为后辈演员的入门功课。
黎宣真正让观众记住的,是 1980 年代后的甘草角色——《亲情》里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,《大时代》里默默擦泪的祖母,《陀枪师姐》里碎碎念的婆婆。戏份不多,却总能把人物立住。
她有一套“三分钟法则”:出场前用三分钟走完角色的一生——童年怎样、吃过什么苦、此刻为何说这句话。“只要我比角色多活三分钟,观众就能相信她真的存在。”这套方法后来被 TVB 训练班写进教材,成为后辈演员的入门功课。

银幕外的黎家班
黎宣一生未婚,却把“家”的概念延伸到了片场。 她教周润发怎么在哭戏里换气; 她给张曼玉示范如何用眼神补光; 她帮黎姿校对剧本,用铅笔在空白处画表情箭头。侄女黎姿常说:“姑妈不教我怎么红,她教我怎么一直演下去。”
黎宣一生未婚,却把“家”的概念延伸到了片场。 她教周润发怎么在哭戏里换气; 她给张曼玉示范如何用眼神补光; 她帮黎姿校对剧本,用铅笔在空白处画表情箭头。侄女黎姿常说:“姑妈不教我怎么红,她教我怎么一直演下去。”
一张时间表,回望她的时代
1950 年代:粤语残片兴起,黎宣在《苦海明灯》里首次署名“小宣”;1970 年代:转投电视圈,成为丽的电视第一批合约演员;1990 年代:在 TVB 黄金年代参演逾百部剧集,被称“御用祖母”;2000 年代后:减产,偶尔客串,把更多时间留给慈善与教学。
1950 年代:粤语残片兴起,黎宣在《苦海明灯》里首次署名“小宣”;1970 年代:转投电视圈,成为丽的电视第一批合约演员;1990 年代:在 TVB 黄金年代参演逾百部剧集,被称“御用祖母”;2000 年代后:减产,偶尔客串,把更多时间留给慈善与教学。

影迷可以做什么
-
重温经典:TVB 官方频道已上线《大时代》《亲情》高清修复版,弹幕里打个“致敬黎宣”,就是最好的悼念。
-
走进纪录片:黎民伟基金会计划 10 月推出《黎家光影》纪录片,首次公开黎宣生前未曝光的家庭录影,可关注基金会公众号预约观影。
-
支持后辈:黎宣晚年常到演艺学院义务讲课,校方接受公众捐款设立“黎宣奖学金”,用于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。

有人说,黎宣演了一辈子配角,却活成了自己人生的主角。镜头熄灯后,胶片仍在转动,那些被她演活的母亲、婆婆、路人甲,将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回忆里继续“出镜”。愿老戏骨一路走好,愿银幕不老,光影长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