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条综艺片段把董璇重新推上热搜。镜头里,她拨通婚礼策划师的电话,语气里满是犹豫:“老师,我……又要办婚礼了。”一句话弹幕瞬间被“恋爱脑复发”刷屏。为什么是“又”?观众没忘:上一段婚姻里,她几乎一个人扛起所有烂尾——债务、公关、育儿,前夫几乎隐身。那时大家心疼她“活成了公司”;如今,网友却直言“别再同情,先治恋爱脑”。
心理学里,“恋爱脑”不是多情的代名词,而是一种“自我价值感外移”。当事人把“被爱”当成唯一指标,于是自动让渡决策权:婚礼我策划、费用我操心、未来我承担,只要对方说一句“有你真好”就心满意足。董璇在镜头前的那声叹气,恰恰是边界感崩塌的回音。综艺放大了这种失衡:当董璇主动提出“婚礼我来弄”,镜头切到张维伊的轻松表情,观众立刻带入“许愿式婚姻”,男方只负责到场,女方包办所有。弹幕里连发的感叹号,其实是在替董璇喊疼。

公众不是第一次见董璇栽跟头。上一段婚姻,她深夜发声明、四处借钱、带娃上节目,把自己逼成“超人妈妈”。如今相似剧本再来一遍,大家怒其不争,也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“董璇”——明知对方条件普通,却用“圣母心”自我感动,把婚姻过成单人马拉松。
但把过错全推给董璇,并不公平。亲密关系里,一个人的过度付出,往往对应另一个人的习惯性接受。张维伊是否“坐享其成”尚无定论,可镜头语言放大了失衡:当策划细节全由女方敲定,男方只需点头,观众自然代入“又是一场不对等的奔赴”。

如何给恋爱脑“踩刹车”的实用指南
-
写一张“婚姻分工表”
把婚礼、房贷、育儿、家务逐项列成清单,逐项讨论“谁负责、谁协助、谁兜底”。落到纸面,才能避免口头“我都可以”最终变成“全是我来”。 -
设置“暂停键”
任何让你感到“喘不过气”的决定,先搁置 24 小时。给闺蜜、律师或心理咨询师打电话,用第三方视角帮你看清需求与恐惧。 -
建立“个人资产防火墙”
婚前协议、联名账户比例、个人储蓄卡,不是算计,而是给彼此安全感。真正爱你的人,不会因为你谈钱就转身离开。 -
先爱自己,再决定爱谁
把“我是否开心”设为每日打卡项。当你开始频繁委屈自己换取一句认可,就是恋爱脑报警器响起的时候。
董璇的“唉声叹气”或许只是节目效果,但它精准踩中了大众的情绪按钮——我们害怕再次看到一个优秀女性,用圣母光环掩盖伴侣的缺席。恋爱本应是两个人的双向奔赴,而非一个人的负重前行。下一次,当她再拿起电话,希望听到的是:“老师,我们一起策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