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,战场不是微博,而是外网;武器不是“舔狗语录”,而是明码标价的20万包养传闻。被挂者是一位拥有精致五官与百万粉丝的网红EL,事件发酵路径也极具旧日味道:深夜发文→截图疯传→当事人道歉→秒删→再发文。观众刚搬好板凳,剧情已快进至“无证据、无后续、无道歉”的三无结局,只留下“一周20万”的价签在热搜上飘荡。人们嗅到熟悉又厌倦的瓜味:貌似情感纠纷,实则一场精心写就的舆情小作文,而核心关键词只有两个——“得不到”与“毁了你”。
王思聪的“外网挂人”并非首次。从早期点评汪小菲、张兰,到后期手撕自家酒店,他的社交逻辑一向是“以流量为剑”。此次剑锋转向一位非顶流网红,却沿用相同路径:晒主页、贴标签、标价码。三招连环,精准踩中大众爽点——窥私、价目、道德审判。20万包养费无论真假,都已构成一种“价格羞辱”:将人格折算成货币,再将其投掷进公共舆论池,完成一次“社死处刑”。在富人语境里,这是成本最低、见效最快的“声誉惩罚”;在当事人语境里,却是无法自证、难以还击的“数字刺字”。
王思聪在后续长文中强调“互关几年,说话不超过五句”,看似划清界限,却暴露更深层的情绪——“我未被你重视,却要被你消费”。EL allegedly 在饭局中以“校长追 我”作为炫耀谈资,触碰的正是富人最敏感的神经:身份被工具化。于是“价格化”成为反击手段:将对方定义为“可购买的商品”,以金钱标尺消解其社交价值。心理学上称为“自恋受损后的贬低防御”——先理想化,再贬低,中间只隔一次“被拒绝”。
事件发酵后,EL发文道歉又迅速删除,留下一句“都是误会”。看似认怂,实则无奈:在不对等的权力场里,解释等于越描越黑,沉默才是止损。网红经济的核心是“人设信用”,一旦贴上“外围”标签,无论真假,品牌方首先选择避险。数据显示,2023年因“绯闻”停更三个月以上的女性KOL,复更后商业报价平均下跌42%。“秒删”并非态度反转,而是对流量算法的即时反应——让话题尽快沉入信息深海,避免被二次打捞。
“富人+美女+价码”三元素,几乎构成社交媒体时代的“流量永动机”。它同时满足多重心智:窥私欲——看见“上流”与“下流”的裂缝;比价心理——把不可企及的财富数字化,换算成“20万一周”;道德代偿——用键盘审判完成对特权的“象征性惩罚”。平台也乐于推波助澜:情绪越极端,停留时长越高,广告溢价越大。于是“挂人”与“被挂”成为共谋,观众是消费者,也是商品。
事件仍在余热,却大概率走向“无责落幕”——当事人不追责,平台不处罚,围观者散场。类似剧本已在上演:孙一宁、都美竹、半藏森林……流量像潮汐,带来短期红利,也卷走长期声誉。对王思聪而言,每一次“挂人”都在消费自身信用余额;对网红而言,每一次“秒删”都在加固女性被标价、被凝视的结构性框架;对围观者而言,每一次“吃瓜”都在喂养更凶猛的算法。我们赢得了谈资,却输掉了对个体尊严的捍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