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8日,本该是警钟长鸣、全民默哀的日子,却被一部电影搅出了另一种“鸣金”,《731》首映日票房破4亿,刷新中国影史单场次纪录。数字很烫手,口碑却冰凉:豆瓣开分5.3,一夜之间跌至4.8,评论区高赞清一色“没文化”“消费苦难”。导演赵林山连夜关闭微博,留下一句“感谢所有声音”便销声匿迹。观众抱着爱国情怀冲进影院,却带着被“割韭菜”的愤怒冲出来。于是,一个老话题再次被推上热搜:当历史题材遇上商业算盘,谁该为“情绪变现”买单?
爱国是流量密码,也是口碑地雷 片方把首映日钉在9·18,本身就是一场“情绪营销”——预售2亿,排片占比45%,几乎把“国耻日”变成“票房狂欢节”。观众愿意买单,是因为“731”三个字自带民族痛感:它不该被忘记,更不该被娱乐化。然而,当镜头对准活体实验、细菌战,却用快闪剪辑、血浆特写、 jump scare 的套路呈现时,历史成了背景板,苦难沦为调味料。有人形容观影体验:“像被按头看完两小时‘恐怖谷’,散场只想吐,不是难过,是生理不适。”爱国情怀被当成“刚需”,观众才发现:原来最锋利的不是手术刀,而是营销刀。
导演“没文化”?问题是不止没文化 赵林山过往作品最高5.3分,被嘲“稳定输出烂片”。但《731》的崩塌不仅是能力问题,更是态度问题。叙事偷懒,用“受害者视角+旁白科普”拼接纪录片素材,却缺乏人物弧光,观众无法共情;美学廉价,实验室灯光打得像密室逃脱,白大褂一尘不染,血浆却红得刺眼,真实感瞬间破功;主题游离,前半段渲染恐怖,后半段强行升华“少年强则国强”,转折生硬到像被班主任按头写观后感。 观众痛批“没文化”,本质是痛批“没敬畏”。历史题材不是恐怖片,民族伤痕不需要Jump scare,当导演把“惨”当成卖点,就已经输了。
观众“失望”背后,是更高的历史叙事期待 令人意外的是,差评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这么好的题材,浪费了。” 这恰恰是国产历史片的新痛点:观众不再满足于“哭一哭”“骂一骂”,而是想要真实的细节、复杂的人性、可讨论的空间。参考《辛德勒的名单》《敦刻尔克》,它们没有血浆堆砌,却用个体命运撬动集体记忆。反观《731》,角色脸谱化到像“NPC”,日本军官=变态疯子,中国受害者=无声羔羊,国际调查员=正义工具人。非黑即白的叙事,让历史变成“爽文”,观众自然不买账。正如一条高赞短评:“我们不是来看恐怖片的,是想看‘人’怎么在地狱里守住人性。”
资本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:票房赢了,品牌输了 片方很聪明:预售期放话“一刀未剪”,暗示“够血腥才真实”;上映当天买热搜“731看哭了”,点进去全是营销号统一文案;甚至打出“不看不是中国人”的擦边口号。票房确实一飞冲天,但“情绪变现”的副作用来得更快,豆瓣评分雪崩,连带损伤制片方“中影”口碑;
历史学者联名质疑“消费苦难”,官媒下场点评“艺术创作需有边界”;观众自发抵制二刷,猫眼预测总票房从15亿下调至8亿,排片占比次日即跌8%。 短期看,片方赚到快钱;长期看,观众对“历史题材”的信任再次被透支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《731》把路走窄了,以后谁还敢投这类片子?”
“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”含金量上升 赵林山微博关闭后,一条评论被顶上热一:“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有文化,更要有良心。”这句话看似情绪发泄,却点中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——技术可以外包,情怀不能外包。历史片不是“拍给投资人”,是“拍给历史本身”。当导演把民族伤痕当成“恐怖片素材”,把爱国情怀当成“营销杠杆”,就已经背离了文化工作者的本分。观众拒绝为“廉价惨”买单,其实是在守护一条底线:苦难不该被娱乐,历史不该被快消。票房可以狂欢,记忆必须庄重。
《731》的翻车,不是单一烂片的失败,而是国产历史片“速成逻辑”的崩盘——以为靠题材红利+情绪营销就能复制《长津湖》奇迹,却忘了观众早已升级:我们要的不是“更惨”,而是“更真”;不是“恐怖”,而是“尊严”。4亿票房买得到热搜,买不到尊重;5.3分可以关闭评论,关闭不了失望。但愿这场“口碑地震”能让后来者明白,历史题材不是流量富矿,而是民族记忆的保险柜。打开它之前,请先问问自己—— 我有没有足够的敬畏,去触碰那些不敢触碰的疼痛? 我有没有足够的才华,让疼痛变成思考,而不是嚎叫?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就把钥匙放回去,别轻易拧开。 因为观众可以原谅一部烂片,却无法原谅一段被娱乐化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