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Lisa又上热搜了!”,艾美奖红毯、釜山电影节、全球巨星排面,微博词条配图闪闪发光。可点进去细看,红毯是海外场子,电影节能说中文的环节为零,所谓“内娱营业”不过是搬运工连夜汉化的标题。与此同时,BlackPink团体代言上线:线上预告四人碰杯,内地地广却只剩三人,Lisa被“一剪没”。镜头内外,热闹与缺席同时发生,才把“试水”二字写在明面上,团队想赚钱,平台要流量,唯独风险留给Lisa本人。
“疯某秀”余波未散,Lisa的内地曝光始终带着“擦边”味道:热搜可以买,地广必须审,平台既想要国际星光,又不敢正面拥抱。于是出现一套“精分”操作——话题里铺天盖地,物料里悄然消失。她并未真正“归来”,而是在警戒线外反复横跳,粉丝被热搜晃了眼,路人被广告剪了刀,共同完成一场心照不宣的“复活表演”。
艾美奖主持、电影节评委,行程确实耀眼,可都与内娱无直接合作。搬运号加上“爆”字标签,阅读即破亿;品牌方却看得明白——没有大使身份、没有活动直播、更无杂志封面,只剩“网友自来水”。热搜可以冲顶,转化无从谈起,于是出现“线上四人、地广三人”的割裂:流量端给粉丝交代,落地端给监管让路,Lisa成为“薛定谔的代言人”。
内地户外广告需过审,涉及“劣迹艺人”一律降级。Lisa虽未被官方点名,但“疯某秀”舆情让平台宁可错剪,也不冒险。品牌把团体头衔拆成“三人碰杯”,既保住BlackPink商业价值,又规避潜在下架,算盘打得精。粉丝怒喊“封杀”,路人看戏,品牌销量却未受损——精准切割,实现了情绪与利益的微妙平衡。
“被消失”反而刺激购买力。周边商家打出“Lisa最后一次团体周边”标签,单价翻倍仍售罄;粉丝站紧急集资,为偶像“氪金做数据”。 scarcity marketing 被玩到极致——越难见,越要证明存在感。BlackPink团队深谙此道:让Lisa保持“半退半进”,既留国际市场,又搏内地钱包,一举两得。
Lisa的处境映射韩流在内娱的缩影:演出批文难拿,综艺飞行受限,品牌代言需“隐形处理”。平台需要海外热度装点门面,却不敢正面拥抱“风险艺人”。于是出现“话题热度高、商业落地少”的怪象——热搜可以上,地广必须剪;名字能出现,肖像得模糊。国际星光再亮,也照不透这层玻璃天花板。
Lisa的“内娱复活”是一面镜子:照见流量与监管的距离,照见粉丝经济与品牌算计的合谋。热搜里的她光芒万丈,广告里的她悄然蒸发;粉丝在超话狂欢,路人在话题吃瓜,品牌数着销量笑而不语。这场“擦边”游戏告诉市场:内娱大门并未上锁,但门槛已隐形。想进来,先学会半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