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穿警服拍段子被行拘七天”——按惯例,这条新闻本该是艺人职业生涯的句号。可现实像故意写反的剧本:近日,一份新版商务报价单流出,嘎子(谢孟伟)短视频合作价直接×1.5,还注明“档期紧张,先付定金”。网友瞬间炸锅:反面教材凭什么溢价?甲方不怕“塌房”砸脚?质疑声浪越高,嘎子的小号热度越涨,直播间里满屏“我就看看他还能怎么作”。情绪流量像失控的卡车,把常识撞得稀碎,也把娱乐圈最后一层遮羞布撕了下来。
在传统公关教科书里,负面舆情=品牌减值,危机公关24小时黄金法则是“道歉—停工—冷却”。可短视频时代,算法只认热度不认正负——一条拘留新闻带来的搜索峰值,往往比一部新剧定宣还高。平台数据里,嘎子账号七天内的“讨论参与率”高达38%,远超行业均值12%。对甲方面言,这意味着品牌曝光度白捡;对嘎子而言,则是议价权反向提升。于是出现荒诞场景:劣迹尚未冷却,报价已经升温,仿佛“行拘”成了限时上线的“成就徽章”。
看上去离谱,实则逻辑自洽。短视频投放的KPI早已从“好感度”变成“记忆度”。一款新饮料、一款小游戏,生命周期只有两周,品牌方需要在48小时内让尽可能多人看见Logo。与零负面但平庸的达人相比,“嘎子”自带话题入口:弹幕吵架、媒体跟进、社交平台二创,全部免费。业内流传“3×3风险公式”——只要达人粉丝基数≥300万、负面事件不触及毒品/立场、报价涨幅≤30%,就可大胆合作。嘎子三项全中,于是报价反涨:流量成本日益昂贵,争议反而成了性价比最高的“投放加速器”。
算法不关心道德,只关心停留。用户刷到嘎子视频,第一反应是“这人都被拘了还出来跳?” 手指停下,评论区开喷,完播率反而飙升。平台监测到“高完播+高互动”,自动放大流量池;媒体跟进报道,又反哺搜索热度。循环之下,嘎子账号像被放进“反向洗衣机”:越被骂,越干净——数据干净、流量干净、钱包更干净。小号被举报掉一个,立刻开第二个,粉丝顺着热度“迁徙”,几乎零成本复活。所谓“劣迹”在算法语言里,只是另一个高权重标签。
别急着把锅甩给平台和甲方,用户同样用脚投票。直播间里,有人刷“警察叔叔再把他带走”,顺手送出一辆“保时捷”;有人高喊“封杀”,却停留在页面最久。心理学称之为“道德过山车”——在安全距离内围观失序,既能释放攻击欲,又不必承担后果。嘎子恰好提供了“合法反派”角色:你骂他,等于站队正义;你打赏,还能收获一句“谢谢老板”。观众获得道德优越感,嘎子获得真金白银,平台收获DAU,三方各取所需,唯一受伤的是公共舆论的“痛感神经”。
更可怕的是示范效应。嘎子涨价像一颗信号弹:负面=流量=溢价。紧随其后的,是更多达人主动“边缘作死”——打擦边球、模仿违规、甚至期待“被通报”。MCN内部流传“三成定律”:只要事件不触及红线,30%的负面可带来50%以上的报价提升。于是“底线”像通胀的货币,不断贬值。过去艺人犯错需“冷藏”,如今只需“停播一周+痛哭直播”,就能复出收割。行业自律若继续缺位,劣迹溢价将成为标准配置,最终形成“坏钱驱逐好钱”的格雷欣法则。
嘎子身价×1.5是一面镜子,照出流量经济的阴暗面:算法只认数据,不认德行;品牌只要曝光,不要担当;观众只要爽点,不顾后果。可当争议成为通用捷径,内容市场终将陷入“比谁敢更烂”的囚徒困境。监管已释放信号——广电总局正在酝酿“劣迹账号联合惩戒”细则,平台也开始测试“负面热度降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