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童星”滤镜再厚,也挡不住19岁少年的一次疑似翻车。李禹熹的长文像一枚深水炸弹,把尚未正式回应的荣梓杉推上热搜:姐弟恋、冷暴力、疑似脚踏三条船,再加上“北电看戏同框照”,吃瓜群众瞬间分裂成三派,脱粉、等声明、纯吃瓜。没有盖章的警方通报,却有医疗证明+立案回执;没有男方一句解释,却有多位网友“补充素材”。故事走向,越来越像一堂面向娱乐圈的公共伦理课。
具体时间线
回顾李禹熹的叙述,这段一年零两个月的恋情至少亮起三次红灯:2024年11月——恋爱第三个月,男方 allegedly 冷暴力,女方出现抑郁倾向;2024年12月——北电剧场同框照流出,女生紧挨荣梓杉,场外拍立得被勒令删除;2025年春节后——李禹熹发现“同时存在3段关系”,进入拉扯期,最终选择公开证据并报警。每一次红灯前,女方都曾“自洽”:否认就相信,道歉就原谅。直到“立案”二字出现,感情纠纷才升格为可能的法律事件。
“少年感”人设的脆弱性
荣梓杉的商业价值,很大一部分来自“邻家弟弟”滤镜,《隐秘的角落》里眼神纯净的朱朝阳,让观众天然把角色好感移情到演员。可现实里,19岁男生正处于身份混乱期:一边是偶像经济要求的“单身+乖巧”,一边是成年世界的欲望与选择权。当戏里角色与戏外形象落差过大,观众会产生“被背叛”的愤怒,比成年明星塌房更猛烈。少年感一旦裂缝,修复成本远高于30+演员的成熟人设。
偶像恋爱的“风控模型”
粉丝常把“恋爱自由”挂在嘴边,却忽略了一个商业事实:流量偶像的身价=作品+人设+情感想象力。公司为其接单、买热搜、做形象管理,本质是一种“情感期货”。当私生活的雷爆掉,品牌方首先计算的是违约金与舆情跌幅,而非“谁更爱谁”。李禹熹的爆料里,医疗证明、立案回执、同框照片,每一张都在增加“事实权重”,也同步拉低荣梓杉的代言议价。
等待回应的“黄金48小时”
公关界有一条铁律:负面新闻48小时内不回应,等于把叙事权交给对手。荣梓杉团队至今仍“已读不回”,大概率在内部三选一:全盘否认+律师函,风险是若后续实锤,二次翻车更惨烈;部分认错+道歉信,可能流失女友粉,但保住剧方;冷处理,等下一个热点覆盖,适合证据链薄弱时。从李禹熹放出的司法材料看,选项C的空间越来越小。公众等的不是“完美解释”,而是承担责任的姿态,少年长大,总得自己交卷。
姐弟恋里的“权力差”
不少人抓住“女方大4岁”做话题,暗示“姐姐就该让弟弟”。却忽视恋爱关系里真正的权力差:情感依赖度高的一方,年龄再长也处于弱势。李禹熹自述因冷暴力患上抑郁,正是权力下位的表现。当“冷处理”被当作吵架武器,年长的一方反而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:是不是我不够成熟?这种心理拉锯,与职场PUA异曲同工,沉默也是暴力,只是不带巴掌。
给吃瓜群众的“脱戏指南”
不急着选边站。饭拍照、立案回执、聊天截图,都能成为证据,也可能被断章取义。不上升群体标签。“姐弟恋必翻车”“童星都会塌”是偷懒思维,个案不该绑架群体。别把司法当吃瓜。立案不等于定罪,却意味着纠纷进入法律轨道,舆论该给程序让路。
荣梓杉事件再次说明:未成年滤镜再厚,也抵不过时间。观众可以原谅演技稚嫩,却很难接受“人设造假”。对经纪公司而言,与其等危机爆发,不如提前做“成人礼规划”,让偶像在作品里成长,而不是在热搜里翻车。对粉丝而言,情感投射需留一点安全距离:把角色还给角色,把真实还给真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