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,《红石榴餐厅》在央视一套开播即破收视纪录,主演白宇帆成为热议焦点。这位出道仅6年、曾被调侃为“普男赛道”代表的演员,为何能连续获得《山海情》《城中之城》等央视大剧的力捧?答案或许藏在他与娱乐圈流量逻辑背道而驰的成长轨迹中:退伍军人的坚韧、基层体验的沉淀、以及对“真实感”的极致追求,共同构筑了央视选择他的底层逻辑。
硬核底色:退伍军人的“反流量”基因
白宇帆的独特竞争力,首先源于其非同寻常的个人经历。2015年,尚在南京艺术学院就读的他毅然参军入伍,期间曾参与抗洪救灾,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沉稳坚韧的性格底色。与多数科班演员不同,他的表演中带着一种“非职业感”——没有程式化的表情管理,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流露的生活痕迹。在《山海情》中,他为了演好西北农村青年马得宝,提前数月扎根甘肃农村学习方言、体验劳作,最终呈现出的黝黑皮肤和粗糙手掌,比任何化妆技术都更真实。
这种“去表演化”的特质,恰好契合了央视对现实题材剧集的审美需求。当流量明星们沉迷于滤镜下的完美形象时,白宇帆的“普通长相”反而成为优势——他更像观众身边的邻居、同事或朋友,这种亲和力大幅降低了现实题材作品的观看门槛。正如《红石榴餐厅》导演李雪所言:“他的脸有故事感,不需要台词就能传递情绪。”

演技哲学:用“生活流”对抗悬浮表演
白宇帆的表演体系核心是“生活即表演”。在《红石榴餐厅》中,他饰演的明亮面临养母重病、餐厅经营困境等多重压力,但没有夸张的咆哮或煽情,仅通过微表情传递复杂情绪:得知养母病情时眼眶微红却强忍泪水,面对顾客质疑时手指无意识摩挲围裙边角。这种克制演绎,与剧中老戏骨丁勇岱、林永健的厚重表演形成良性共振,共同构建了真实的烟火气。
更关键的是他对角色类型的战略性选择。从《山海情》的农村青年到《城中之城》的银行新人,再到《红石榴餐厅》的餐厅继承者,他始终聚焦“普通人”叙事。这种定位精准对接了央视“小正大”(小成本、正能量、大情怀)的创作导向。与之相对,许多颜值出众的流量演员因困于偶像剧舒适区,难以获得主流平台的认可。

平台逻辑:央视需要什么样的“脸”
央视对白宇帆的持续押注,折射出主流媒体对娱乐产业的价值重塑。在《红石榴餐厅》中,白宇帆的角色明亮放弃留学机会、坚守家庭餐厅的设定,与央视倡导的“回归传统价值”高度契合。而他的个人经历——退伍不褪色、低调做公益、零绯闻炒作,更成为平台需要的正能量符号。数据佐证了这一选择的市场合理性:白宇帆主演的央视剧集受众年龄层覆盖25-60岁,远超流量明星的粉丝圈层。其观众黏性也显著更高,《红石榴餐厅》播出后,原型餐厅客流量增长三倍,甚至带动新疆旅游热度上升。这种“剧集+文旅”的社会效益,正是央视衡量演员价值的深层维度。
行业启示:当“普通”成为新稀缺资源
白宇帆的崛起恰逢娱乐行业反思期。过度依赖颜值经济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,而《红石榴餐厅》等现实题材的成功证明:市场正在呼唤“可信赖的面孔”。相较于需要持续维护人设的流量明星,白宇帆这类“剧抛脸”演员反而具备更长生命周期——他们不被外形限制戏路,能随年龄增长自然转型。
但挑战依然存在。部分观众质疑其演技固化,认为他始终在演绎“坚韧青年”。对此,白宇帆在采访中坦言:“我希望先在一个领域深耕,再寻求突破。”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,或许才是他持续获得央视信任的关键。白宇帆的央视之路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演艺行业价值回归的实验。当观众厌倦了精修滤镜下的完美假面,一张有皱纹、有瑕疵却充满生命力的脸,反而成为稀缺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