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“视界大会”本应是何炅与谢娜这对老搭档的“情怀杀”,开场同框瞬间点燃热搜,观众纷纷感慨“青春回来了”。然而,当两人被分至不同环节后,谢娜与后辈齐思钧搭档时的表现再度引发讨论:接不上话、笑场失控、控场能力不足,让这场直播成为她主持风格的又一“放大镜”。尽管谢娜已主持过央视中秋晚会等大型活动,但此次暴露的问题仍让人质疑:她的“综艺式”幽默,是否真的适配所有舞台?
直播现场:专业能力的“压力测试”
在与齐思钧搭档的环节中,谢娜多次出现举话筒却无话可接的尴尬场面。例如,在引导关晓彤出场时,她几次欲言又止,最终全靠齐思钧完成流程推进。更引发争议的是,当关晓彤、张凌赫进行尴尬表演时,谢娜未及时控场,反而笑到弯腰,导致现场陷入“四人同笑”的混乱局面。此类情况并非偶然——即便在介绍嘉宾时,她也频频笑场,甚至对搭档的互动请求置之不理。对比何炅在同期环节的表现,差异更为鲜明。何炅负责的短剧演员环节堪称“地狱难度”:需快速辨认大量新人、重现土味名场面,且面对观众“尴尬”的吐槽,他始终沉稳控场,甚至通过即兴调侃化解冷场。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把握,与谢娜的“失控”形成鲜明对比。

风格与场合的错位:综艺基因的“双刃剑”
谢娜的“笑场”并非新鲜事。在《快乐大本营》中,她的夸张反应和即兴搞笑本是亮点,能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但大型晚会需兼顾庄重性与仪式感,尤其视界大会此类直播活动,要求主持人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和节奏控制力。谢娜的“综艺基因”在此反而成为负担——当需要引导流程、升华主题时,她的幽默易显得不合时宜。有观点认为,此次争议本质是“风格与场合匹配度”的问题。例如,谢娜在央视中秋晚会中试图收敛活泼、展现端庄,却因过度紧张而显得僵硬。这种“拧巴”恰恰说明,强行扭转风格可能适得其反;反之,若能在保留特色的同时提升控场技巧,或能找到平衡点。
行业反思:何炅的“不可替代性”与主持人的跨界挑战
谢娜的争议表现,反而让观众再次意识到何炅的“定海神针”作用。51岁的何炅在连续高强度工作后仍能保持专业输出,不仅因经验丰富,更因其懂得根据不同场合调整主持策略:短剧环节用幽默化解尴尬,脱口秀环节靠即兴接梗控场。这种“全能型”能力,正是谢娜尚未突破的瓶颈。此外,主持行业的“标签化”现象也值得深思。谢娜的“疯癫”人设深入人心,使得观众难以接受她在严肃场合的转型尝试。类似情况在跨界主持人中常见——如佟丽娅主持春晚时,失误被宽容解读为“勇敢尝试”,而专业主持人反而承受更高期待。这种“双标”反映出行业对主持风格多元化的包容度仍显不足。

突破舒适区,需跨越“专业”与“风格”的鸿沟
谢娜的视界大会表现,与其说是能力不足,不如暴露了主持行业的核心命题:如何让个人风格与舞台需求真正兼容?她的挣扎并非个例,而是许多希望突破舒适区的主持人面临的共同挑战。或许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否定谢娜的综艺感,而在于引导她将“幽默”转化为“亲和力”,将“即兴”升级为“应变力”。正如网友所言,当晚会既能容纳何式的沉稳,也不排斥谢娜的烟火气,才是真正的“百花齐放”。而谢娜的成长空间,正是行业包容性与专业进化的一面镜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