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东京电影节的奖项争议,揭开了华语电影圈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行业生态。2025年11月初,王传君凭借电影《春树》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,本该是值得庆贺的喜事,却因女主角白百何的疑似暗讽和文晏的强硬回应,演变成一场关于评奖公正性的舆论风波。这场争议的核心,不仅关乎一个奖项的归属,更触及了电影评奖的标准、资本对创作的影响以及女性电影人在行业中的处境等深层问题。
风波起源:从隐晦表达到公开回应
事件始于11月3日,白百何在微博发布“还能这么操作…”并配以捂眼表情包,此时颁奖典礼尚未举行。她的朋友圈随后出现“得鱼忘筌”字句和“过河拆桥”漫画,这些隐晦表达被广泛解读为对奖项不公的抗议。当王传君最终凭借《春树》获封影帝后,争议彻底爆发。网友指出王传君在片中戏份仅约40分钟,而白百何的戏份超过70%,承担了绝大部分叙事重量。更引人关注的是,白百何提前回国并缺席了闭幕颁奖礼,这一行为被质疑是为“给男主获奖让路”。
面对舆论发酵,担任东京电影节评委的文晏导演于11月5日作出回应。她直言:“我不知道什么叫沪圈,也从来没有在上海那边找过投资,根本没有人给我打过电话。”强调评审过程与外界完全隔离,不存在外部干预。

规则与现实的碰撞:评奖标准引发质疑
文晏在回应中揭示了东京电影节的评奖规则:演员奖不区分主角和配角,“戏份多少不影响评选”,唯一标准是演技质量。这一规则本身具有其合理性,关注表演质量而非戏份长度。然而,今年东京电影节的一个特殊情况为这一争议增添了更多背景。文晏透露:“今年女主的戏远超男主的戏,女主的竞争非常激烈。”她甚至提到,评委会在讨论初期就注意到“怎么今年都没男主,全是女主的片”。
规则与现实碰撞下,王传君的获奖成了一种必然。在男性主演作品稀缺的背景下,他在《春树》中的表现虽然戏份有限,却足以在最佳男演员的评选中脱颖而出。
资本阴影:沪圈传闻与行业潜规则
网络传言称,文晏受到“沪圈资方”施压,被要求将影帝奖项颁给王传君,否则将切断其电影项目的融资渠道。这类传闻反映了公众对资本干预艺术的持续担忧。文晏坚决否认了这些传闻,称其“完全是无稽之谈”。她强调奖项是五位评委集体讨论的结果,不存在任何个人或公司能操纵奖项的情况。
然而,公众对这类传闻的敏感并非空穴来风。历史上,资本影响艺术评价的事件在影视圈并不罕见。文晏不得不专门澄清:“奖从来都不是撕出来的,奖是评委一起评出来的。”

女性电影人的困境:从台前到幕后的边缘化
《春树》作为一部以女性角色为核心的电影,最终却是男性配角获得主要奖项,这一结果引发了关于女性电影人被系统性边缘化的讨论。白百何的遭遇折射出许多实力派女演员的共同困境。尽管她在《春树》中承担了主要戏份,为角色付出良多,却依然与奖项失之交臂。更微妙的是,文晏作为女性导演,在回应中表示“不认识白百何”,虽然后来补充称赞白百何的表演“自然动人”,但这一表述仍被部分舆论解读为“女导演不挺女演员”的例证。
行业生态的缩影:争议背后的多重博弈
这场风波远不止是关于一个奖项的争议,更是中国电影产业复杂生态的集中体现。从资本干预、人际关系到评奖机制,多个维度的因素共同促成了当前的局面。白百何方面的不满可能更多指向制片方而非评委。有爆料称,白百何曾为电影吸引投资,却被片方“过河拆桥”,甚至闭幕式都未让其出席。这种演员与制片方的矛盾在行业内并不罕见。
而对王传君而言,这次获奖本是其职业生涯的里程碑,却因争议被蒙上阴影。他在获奖感言中特意感谢白百何,称是她的“高光表现照亮角落里的我”,这一表态显得意味深长。电影节的光环背后,是艺术与资本、个人与系统、规则与现实的复杂博弈。当王传君在领奖台上感谢“照亮角落里的我”的合作演员时,白百何正在社交媒体上用“如果没人邀请你,不要去…”表达着自己的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