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,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。多部日本电影集中撤档,《鬼灭之刃:无限城篇》上映5天即遭遇超130万退票人次,预测票房从10亿高点跌至6亿以下。这场风波背后,既是国际政治气候的直接反映,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从依赖进口片到强化本土创作的转折点。
撤档潮下的连锁反应
《鬼灭之刃》的遭遇堪称行业缩影。这部曾创下进口动画预售纪录的影片,首日排片占比近50%,却因连续4天退票率超10%陷入窘境。部分影院黄金场次上座率不足三成,与上映初期的“过道站满观众”形成鲜明对比。更严峻的是,《工作细胞》《蜡笔小新》等影片已确认撤档,《昨日青春》《八号出口》等计划上映项目也被暂停。这种集体退场并非偶然,而是市场与政策双重作用的结果。

政治与市场的双重逻辑:文化消费的边界何在
此次撤档潮的直接导火索是日本首相涉台错误言论引发的外交摩擦。但深层次看,中国市场对日本电影的态度早已发生变化。2023年日本电影在华票房占进口片总票房的25.9%,中国已成为其海外第一大票仓。这种依赖性使得政治风险对文化产品的影响被急剧放大。与此同时,观众的选择也折射出消费心理的变迁。网络上“国家面前无小事”的声浪,与《鬼灭之刃》票房断崖式下跌同步发生。值得注意的是,影片采用买断制引进,据传猫眼以7000万元购得播放权,若强行下架,亏损将由中方企业承担。这种经济利益的交织,使得抵制行为本身充满复杂性。
产业启示录:本土创作能否接过救市大旗
撤档风波暴露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层矛盾。一方面,影院急需爆款拉动客流,另一方面,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日益挑剔。2025年中国国产片票房占比已达88.48%,但市场仍面临优质供给不足的困境。值得玩味的是,尽管《鬼灭之刃》深陷争议,其3亿多元的票房仍远超许多华语电影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市场并非缺乏观影需求,而是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本土作品。从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到《浪浪山小妖怪》,成功案例证明“国风”题材同样能引发共鸣,但工业化制作与情感共鸣的平衡仍是行业短板。

未来走向: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布局”
此次风波或将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“倒逼式成长”契机。参考韩国影视行业在欧美资本入驻后的困境,过度依赖外来内容可能扼杀本土创作生态。而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,若能借此机会强化IP开发与叙事创新,有望实现从文化消费大国向创作强国的转型。对于进口片策略,行业可能需要更精细化的风险管理。例如,对政治敏感期的项目建立预警机制,或通过合拍模式降低文化折扣。而从根本上说,唯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内容,才能在任何风波中站稳脚跟。
《鬼灭之刃》的退票潮与日影撤档风波,既是一场国际政治博弈的文化映射,也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的成人礼。当观众用票房投票时,他们选择的不仅是娱乐产品,更是一种文化立场与发展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