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狂野时代》上映第三天,影院里出现了罕见场景:有观众看了十分钟便起身离场,有人酣睡160分钟直至片尾字幕亮起。“看了40分钟,一点没看懂!”这样的评价在社交媒体上刷屏。高退票率成为市场对该片最直接的反馈。数据显示,《狂野时代》退票率高达14%-15%,远超2%-8%的行业正常水平。上映前,该片预售票房高达1亿元,被寄予厚望;上映后,票房从首日的7800万骤降至次日的不足4000万,第三天更是跌破2000万。这一断崖式下跌,在国产电影中实属罕见。
艺术与大众的鸿沟:口碑两极背后的审美割裂
《狂野时代》讲述了未来世界人类丧失做梦能力的故事。影片采用“五感+意识”的六篇章叙事结构,毕赣导演再次展现了他标志性的作者风格。普通观众与影评人对该片的评价呈现巨大鸿沟。豆瓣评分6.5分与影评人“友邻评分”8分以上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割裂引发网友调侃:“别友邻了,要不然直接在你们朋友圈上映吧。” 观众批评集中在“晦涩难懂”上。片中出现“全片手持长镜头晃得人头晕”、“台词像哲学论文朗诵会”、“剧情碎片化到怀疑人生”等评价。更尖锐的批评指向创作态度。有观众认为影片“矫揉造作、故弄玄虚、无病呻吟”。网友嘲讽其为“裁缝式致敬”,缺乏原创性。

粉丝经济与大众市场的碰撞:流量反噬的警示
易烊千玺的粉丝成为影片初期票房的主力军。猫眼数据显示,女性观众占比81.6%,18-24岁人群占比67%。
这部分观众多是支持“爱豆”而购票,而非纯粹为了电影内容。当影片内容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,高退票率便不可避免。业内人士的批评将此片争议推向高潮。导演陈国星转发批评微博,配文“相貌平平”,并在评论区直言“那货特装”。这一指向性明显的表态,引发业内广泛关注。粉丝经济可以创造短期票房奇迹,却难以支撑长线口碑。当流量明星参与高艺术门槛作品,如何平衡粉丝期待与艺术表达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毕赣的作者表达:艺术电影的困局
毕赣电影始终面临“看不懂”的质疑。从《路边野餐》到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,再到《狂野时代》,毕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作者风格。这种风格在影评人中获得赞誉,却难以获得普通观众的认可。有评论认为,毕赣“有灭鬼之刃的病,却没‘灭鬼’的命”。艺术电影与商业市场的平衡问题再次凸显。《狂野时代》投资高达2亿元,但根据当前票房走势,收回成本已无可能。这引发思考:当艺术电影依赖大投资时,是坚持个人表达还是兼顾大众接受度?如何在艺术价值与市场回报间找到平衡点?

易烊千玺的转型之困:影帝光环下的挑战
易烊千玺在片中的表演本身获得了一定认可。他一人在五个不同时空片段中演绎五个截然不同的角色,从佝偻的怪物到清冷美少年,展现了表演上的突破。但即使如此,仍未能挽救影片整体口碑。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单个演员的表演难以扭转整体作品的方向。对于刚刚获得金鸡奖影帝的易烊千玺来说,选择此类高艺术门槛作品虽能彰显艺术追求,但也风险巨大。演员的商业价值需要优质作品支撑,而非仅仅依赖艺术野心。当电影人意识到艺术表达与观众接受度需要平衡,《狂野时代》的挫折或许能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成熟的催化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