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8日,当K-Pop明星们陆续抵达香港参加2025 MAMA颁奖礼时,粉丝们见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场景——艺人们均佩戴口罩或表情平静地通过机场,没有往年的笑脸与热情互动。 这一变化源于MAMA组委会近日向所有演出人员下达的“禁笑令”——要求艺人在抵达香港时“请勿做出过度兴奋或过于明亮的表情”。这一特殊措施的直接背景是香港大埔区发生的特大火灾事故。这场造成44人遇难的悲剧,事发地点距离MAMA颁奖礼举办地启德体育园仅20公里。 面对灾难,这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音乐盛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——从狂欢庆典转向慰藉与哀悼的平台。
严格规范:从表情管理到舞台呈现
MAMA组委会此次出台的指引可谓事无巨细,涵盖了从艺人抵达香港到表演结束的各个环节。在表情管理方面,组委会明确要求艺人抵达香港机场时,若遇媒体和粉丝,需控制表情,避免“过度兴奋或过于明亮的表情”。 这一独特的“禁笑令”旨在避免媒体和公众的误解,确保艺人表现出对灾难事件的尊重。在舞台表现上,组委会建议艺人在舞台前后的反应保持平稳、沉静的语气,避免引导现场观众进行热烈回应。舞台开场与结束的问候也应降低情绪强度,以体现礼貌、温暖与体贴,而非欢呼式气氛。在言论边界方面,组委会明确禁止艺人发表可能引起政治误解的言论,强调应以音乐传达疗愈、团结与温暖的慰问,为香港市民带来希望与勇气的用语。此外,两天的节目中均不会安排“全体艺人共同出场”的最终大合流环节,追悼丝带可由艺人自愿佩戴。

紧急调整:颁奖礼多项安排大幅变更
为配合整体哀悼氛围,MAMA颁奖礼本身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。组委会已确认取消红毯环节,并在开场增设默哀仪式。 制作团队正在紧急修改演出内容,取消原定的火焰特技表演。更具象征意义的是,组委会已向出演艺人传达了一系列特殊注意事项,包括避免使用火焰特效、避免穿着让人联想到火焰的红色系服装,以及禁止演唱任何与“火”相关的歌词。 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,体现了对火灾遇难者的深切尊重。甚至传出消息,主办方正在考虑将直播改为录播,并商议以无观众形式举办。 这些可能的变化显示出组委会对灾难事件的极度重视。
连锁反应:嘉宾退出与各方回应
MAMA颁奖礼的这些调整和“禁笑令”的出台,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部分受邀嘉宾已确认不出席本次活动。周润发、杨紫琼等原定颁奖嘉宾已宣布退出。 与此同时,韩国SM公司宣布向香港红十字会捐赠100万港元,紧急支援火灾救援工作。这些变化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——MAMA颁奖礼定于11月28日至29日在香港启德体育场举行。 面对突发灾难,组委会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,调整早已计划好的活动安排。对于香港这座城市而言,这次火灾是一次重大创伤。警方在启德体育园的大型活动管理中,原本就有优化的人群管理措施,如在离场路线上使用大型显示屏展示人群管理相关讯息,现场播放音乐舒缓情绪等。 但这些措施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事件,显然需要更加敏感的应对。

文化尊重:跨国活动的本土化敏感
MAMA组委会的“禁笑令”和一系列调整,也引发了对跨国文化活动如何尊重当地情况的思考。在全球化时代,大型国际活动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恰当应对当地突发事件,成为一个重要课题。MAMA此举展现了对香港本地灾难事件的高度敏感和尊重。从公关角度看,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一种文化谦逊——组委会没有坚持原有的庆典计划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,迅速调整了活动基调和行为准则。这种做法也与香港本地正在推广的“社会处方”理念不谋而合——通过艺术、音乐等活动来疗愈心灵创伤。 音乐作为一种治愈力量,恰恰是此刻香港最需要的。
MAMA颁奖礼的“禁笑令”远不止是一项临时规定,它代表了在全球化时代,跨国文化活动对当地情感尊重的最高标准。当音乐与悲剧相遇,盛典与哀悼共存,2025年的MAMA颁奖礼可能会因它的庄重与体贴而被铭记。灾难面前,艺术的最终意义不是逃避,而是直面;不是狂欢,而是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