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向往的生活”曾是一剂城市解药,看明星劈柴、生火、做饭,屏幕那端仿佛飘来松木与锅气的味道。可第七季播出至今,节目砍掉了做饭主线,嘉宾围坐聊戏剧、聊蚂蚁、聊创作,镜头长时间定格在“干待着”的惬意脸上。官方还把这种清闲剪成宣传点:付航越录越不踏实,因为“活儿太少”。观众却先不踏实了——会员费交着,却看人带薪放空,慢综艺终于撞上“性价比”的墙。
“去劳动化”背后,是创作惰怠还是话题焦虑
做饭曾是节目的“心脏”——柴米油盐提供叙事节奏,嘉宾手忙脚乱才显真实可爱。如今心脏被摘除,只剩“聊天”这根大动脉,原因无非两种:一是明星档期碎片化,不愿花半天劈柴生火;二是戏剧宣传需求旺盛,平台要热搜、要主创同框,做饭反而成了“时间小偷”。于是,任务让位于寒暄,劳动让位于脱口秀。可节目忘了一点:观众看《向往》,最初冲的就是“明星下凡”。当嘉宾连锅铲都不碰,下凡叙事瞬间破产。
“惬意”不是原罪,无聊才是
官方剪出的“惬意”预告,本意想证明:看,我们真·慢综艺。但慢不等于无事可做。《三时三餐》也慢,却慢在剥蒜、揉面、腌泡菜,每一帧都装满生活细节;《向往》前几季,黄磊翻锅、何炅添柴,慢里藏着烟火气。如今镜头对着嘉宾大眼瞪小眼,蚂蚁爬过草地都能被解说30秒,这种“慢”只剩时间流逝,没有情绪张力。观众不是讨厌清闲,而是讨厌“被浪费时间”。
观众愤怒的核心:付费看“躺平”,明星赚钱太容易
会员月费、点播券、平台广告,观众为内容层层买单,结果看到的是“李诞聊闲天、何炅摘红菱”的极简日程。付航一句“就这么干待着吗”道破尴尬:嘉宾自己都心虚。宣传口却把心虚剪成萌点,相当于告诉用户别计较,看明星发呆也是稀缺体验。网友吐槽“明星赚钱太容易”,本质是“性价比”心理反噬:当普通人通勤两小时、加班到深夜,却要在屏幕里看人“带薪放空”,代入感瞬间变被剥夺感。
慢综艺的“自救提示”:给清闲找点支点
轻任务也要“颗粒度”:摘红菱可以,但请把“怎么摘、摘多少、做成什么菜”拍细,让劳动有头有尾。
让聊天落地:聊戏剧可以,给嘉宾一下午排个“田野版舞台剧”,村民当观众,话题与劳动并行,慢而有魂。引入“素人交换”:让村民教明星做本地菜,明星教村民脱口秀,双向技能互换,既保留“星味”也有人间烟火。
《向往》的初心是“让日子慢下来”,但慢不是砍掉内容,而是让内容更细腻。观众愿意陪明星浪费时间,前提是那段时间“值得”。当节目把“清闲”当唯一卖点,也就把观众当成“时间慈善家”。要找回口碑,请先找回对生活的敬畏——哪怕只是一锅柴火饭的温度,也足以让“向往”两个字,重新有了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