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热点新闻_娱乐资讯_溏心娱乐

泰国演员推哥在活动上回应不接戏原因 离不开孩子 七天见不到孩子接受不了

2025-10-15

“早上五点出门,晚上十点收工,一周七天见不到孩子我接受不了。”活动上,泰国演员推哥用一句“黏娃宣言”回应了所有关于“为什么不接戏”的疑问。没有资源枯竭、没有片酬纠纷,理由简单得近乎可爱:要在家“吸娃”,所以选择直播带货。镁光灯下的俊朗小生,突然变身“娃奴”,让评论区瞬间分裂:一边刷“好爸爸榜样”,一边质疑“浪费演技”。可当他把“陪孩子”写进职业KPI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父爱,更是职场趋势的一次温柔转身。

传统拍戏:时间黑洞里的“缺席父亲”

电视剧拍摄是出了名的“ Clock-killer ”:通告单18小时起步,转场、等光、改词,演员像被拧紧的发条。推哥描述的日常,是横店的普遍节奏,也是无数演员家庭的隐痛,孩子醒来爸爸已出门,孩子睡着爸爸才收工,周末节假日片场不休息。研究显示,父亲每日陪伴少于1小时,儿童语言能力与情绪识别显著滞后。推哥一句“我接受不了”,其实是把“父职在场”从道德选择变成生理需求:再不开口,娃就长大了。

直播带货:被低估的“家庭友好型”工作

与拍戏相反,直播把“时间主权”还给演员:上午选品,下午对脚本,晚上三小时上播,剩余时间可自主切片。推哥把直播间设在客厅一角,摄像头前是明星,镜头后就是娃的爬行垫,下播十分钟,就能“吸娃”充电。别小看这份弹性,它让父亲参与到“喂奶—洗澡—读绘本”的全链条,既满足育儿依恋,也降低母亲心理负荷。对于品牌方而言,明星自带流量+亲子人设,反而比纯带货更具信任溢价,实现“家庭—事业”双赢。

“奶爸经济”背后,是新一代男性的自我觉醒

过去,男性“主外”天经地义,带娃被视为帮老婆“打下手”;如今,90后爸爸们把“育儿”写进人生清单。推哥公开“离不开孩子”,与贝克汉姆背书包、邓超换尿布一样,都在重塑“父亲角色”:赚钱与陪娃不再单选题,而是同步上线。社会学家称之为“新父职”,既承担经济责任,也追求情感互动。直播平台恰好提供技术支点:镜头前是职业,镜头后是家庭,两者同框而不冲突。观众买单的,也不只是商品,更是“陪伴的可见性”。

质疑与反思:弹性工作真的是“完美答案”吗

当然,直播并非“轻松赚钱”的代名词:选品、议价、售后、舆情,一环掉链子就翻车;家庭式直播更可能模糊边界——娃在镜头前露脸,是否涉及隐私?24小时待机,是否变相加班?推哥的做法是“限时露娃”,下播立即关摄像头,既满足观众“云吸娃”,也保留孩子私人空间。对于想效仿的父母,关键要问:你是真的为了陪娃,还是为了流量把娃当道具?前者可持续,后者终将反噬。

不是人人都要去直播,但人人都可以“抢时间”

没有灯光和佣人,也能复制推哥的“时间折叠”思维:远程办公日,把午休地点改回家,陪娃吃顿午饭;下班后设置“15分钟过渡”,先抱娃再刷手机,让陪伴成为固定仪式;周末把“聚会”换成“家庭日”,哪怕只是一起超市买菜,也是高质量互动。核心不是职业类型,而是“可自主”的时间切片——哪怕每天30分钟,只要让孩子看到你的眼、听到你的声,就足以填满他的安全感账户。

推哥拒戏“吸娃”,表面看是明星个人的生活选择,深层却是一场职业观的温柔革命:工作不再只是“向上攀爬”,也可以是“向内回归”。当直播镜头对准客厅,父亲角色不再缺席,我们才读懂“成功”的另一个维度——既能赚钱养家,也能抱娃说晚安。不是每个人都要开直播,但每个人都能学会“抢时间”:把工作的遥控器握在自己手里,让陪伴不再沦为朋友圈的奢侈品。

最新文章

《喜人奇妙夜》举办“喜人见面日”发布会 于谦“意识流捧哏” 宋亚轩唱“技能五子棋”

娱乐

 

阅读13821

演员林永健在《人民日报》发布文章 提到影视创作者应当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

明星

 

阅读12421

泰国演员推哥在活动上回应不接戏原因 离不开孩子 七天见不到孩子接受不了

明星

 

阅读12532

昆凌在接受采访时 谈想维持好身材首先要吃原型食物

明星

 

阅读15340

10月15日赵樱子在直播中自曝不拍戏的原因 称吃不了熬夜的苦

明星

 

阅读11737

冀ICP备20017381号-1